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现有4个中心(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研究中心、语言科技与东北亚语言资源研究中心、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心),1个研究所(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古籍整理研究所)。5个资料室(期刊阅览室、过刊及线装书阅览室、古籍资料室、借阅书库、现当代文学博士工作室藏书室),藏书3.5万册、期刊1万册。5个实验室(语言科技应用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播教室、语言研究中心平台以及多个智慧教室)。此外,辽宁省写作学会、辽宁省鲁迅研究会、大连市写作学会、大连市明清小说研究所等均挂靠在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涵盖5个二级学科方向,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时招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现有10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新闻与传播学。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现有教师75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教授15人,副教授34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5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辽宁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获评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5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等。
凭借数十载厚重的积淀,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的教学建设与学术研究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显示出了较强的优势与实力。教师曾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6门课程获得省一流课程,多位教师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师教学成果奖、全国性大赛指导奖,多位教师应邀赴海内外高校讲学,做客央视百家讲坛、辽宁省辽海讲坛等。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等发表高层次论文300余篇,成果多次获辽宁省政府奖、大连市政府奖等。
学院先后获批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荣誉称号,辽宁省“校园先锋示范岗”(集体),连续获评大连市和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大连市先进团委、大连市五四红旗团委;语言学团队获教育部语保先进集体、辽宁省创新团队,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被评为校优秀教学团队、黄大年式团队。
七十余年来,秉承“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校训和“尚志笃行,博雅乐群”的院训,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历史积淀深厚,学术传统优良;语言与文学并重,传统与现代共鸣;立足地域文化,服务社会众生。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常抓不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以把握行业前沿为主导,以实践教学和素质训练为两翼,通过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以学生为主体,以学风建设为中心,通过特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办学特色。多年的奋斗积累,使之奠定了辽宁省语文教师摇篮的地位,“辽师毕业”已然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bat365官网共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万余名,其中很多学子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教育家、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以及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新锐,为基础教育和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隶属于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专业始建于 1951年,1958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辽宁省本专业创办最早的一批。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2019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 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70 年来,专业薪火相传,厚积薄发,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辽宁,服务全国,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好、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汉语言文学学科知识扎实、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和语文教学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小学和教育机构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优秀语文教育人才。
1.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2.具备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良好的沟通互动与心理辅导能力,能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层培养、个性化指导,实现多元综合评价、引导学生生涯规划。
3.遵循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规律,能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熟练驾驭、示范引领语文课堂教学。
4.能对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持续深入的反思,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5.能在语文教学和相关实践活动中,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实现综合育人。
6.终身学习能力强,能追踪国内外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善于沟通合作,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自我发展。
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特色鲜明。专业扎根辽宁,立足师范,培养教育情怀深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养齐备的创新性人才。专业依托一级学科博士点,融入学科前沿,注重研究性、启发式教学,形成了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专业教学不仅强化理论建构,更突出实践训练。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项目、教育教学实践、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本专业培养体系完善,育人成效显著。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把握行业需求为主导,以素质训练和专业实践为两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深受社会赞誉,就业前景广阔,其中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重点中学校长等,“辽师毕业”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研成果突出。现有专任教师49人,高级职称教师32人,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博导10人,硕导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人才11人。近五年来,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项,获批省部级项目 50 余项,发表论文数百篇,建成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教学大赛奖1人。多位教师做客百家讲坛、辽海讲坛,深受好评。
本专业近5年考研率近30%,很多毕业生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录取。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2.64%,就业领域集中在高等院校、高级中学、中小学教学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领域工作占比超50%。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在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好评率高达90%以上。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原对外汉语(师范)专业)依托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5年建立,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2008年获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成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获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价全省第二名;2020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2年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18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2022年开始招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校课程与教学方向)博士研究生。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高尚,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和较强的双语表达能力,掌握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理论,掌握中国文化、中外文学等知识,汉语国际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能够在海内外各类学校、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及文化交流部门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优秀人才。要求本专业五年以上的毕业生预期:
1.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汉语教学、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为己任,具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2.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国际中文教育教学问题,熟练驾驭、示范引领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优秀汉语国际教育教师。
3.班级管理能力强,开展创造性、丰富性的实践活动,能实现多元综合评价。
4.能在教学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提高对不同文化包容性。
5.能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持续深入的反思,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6.终身学习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能追踪国内外汉语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善于沟通合作,提高汉语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自我发展。
本专业建设起点高、发展快,形成了“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由辽宁省教学名师组成,建设三级精品课群;搭建现代化平台,实现教学与科研互为转化、专业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服务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形成了专业性、师范性、国际性、实践性突出,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汉语国际教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第二外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文化通论、基础写作。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成员实现全员博士化。汉语国际教育专博博导4人,学博博导4人。8人次获评辽宁省教学名师、创新人才等称号,11人次在省级和校级教学大赛中获奖,所在支部被评为“辽宁省党建样板支部”。近五年来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2020年获评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先进集体奖”(全国20家,东北唯一),2020年获评“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全省文科唯一)。
本科生每年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约30-45%的学生考取海内外高校研究生,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名校和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海外名校。约60-70%的学生进入国内中小学(含国际部)、国际学校及文化交流部门。近年来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满意度均超90%,其中知识十分满意、满意达到76.4%,能力十分满意、满意达到73.7%。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汉语教学和课堂组织能力强,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专业依托我校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积淀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属于辽宁省内高校较早开办的新闻学专业。2003年正式招收本科生,2011年招收传播与文化理论方向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并开始招生,2019年成为全国师范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联盟成员单位,2022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经过近二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较好的学科基础以及较强的优势特色。
本专业适应国家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辽宁,服务全国,培养具备扎实新闻传播理论与丰富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知识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职业取向,熟悉我国各项新闻管理法规,具有全球视野“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人才。
1.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坚持新闻宣传的政治引导力,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熟练运用新闻学知识和现代化传播技术与操作技能,能够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类传播平台上完成高质量的新闻制作与传播工作,充分体现融媒体传播理念。
3.熟练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各种媒介传播现象进行持续深入的反思,并且有独到的观点,能提出较为完善的对策或解决方案。
4.能借助口头、网络和书面等多种表达方式,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充分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研究、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
5.在各类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协作共事,充分调动成员积极性,兼顾各种因素,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
6.终身学习能力强,能主动追踪国内外新闻传播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实现自我发展。
1.融合汉语言、文学学科优势资源。依托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优势资源,课程设置将新闻学与文学、语言融会贯通,具有跨学科、复合型学科特色。
2.构建全过程实践教学模式。适应不断发展的媒体环境,提供多样化实践平台,构建“教室+实验室+基地实习+竞赛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专业实践贯穿于课堂、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全过程。
3.强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北京180传播创意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合作。品牌栏目“传媒大讲堂”系列活动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长效机制,协同育人,服务地方社会。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编辑学、融媒体新闻、新闻心理学、舆论学、比较新闻学、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非线性编辑。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师资力量在新闻采写实务、新闻心理学、新媒体文化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师资队伍业界学界深度融合,聘请10名媒体精英为兼职教授,学界业界优势互补。学科带头人、行业骨干和优秀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确保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设在本专业的“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青少年媒介素养中心”,是辽南地区唯一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中心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让众多中小学生受益,多次被新浪网、光明网、《半岛晨报》等媒体报道并转载。本专业师资常年为省内外党政机关、企业单位提供媒体宣传咨询服务,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本专业近5年毕业生考研率近30%,很多毕业生被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等学府录取;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近90%,毕业生除就职于报社、电视台等专业机构之外,各大互联网企业、政务新媒体、政府舆情分析应对、 娱乐文化传播公司等岗位。毕业生理论功底深厚,创新力强,具有敬业精神、协作精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广告学专业是在我校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公共关系学(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的基础上,经省教育厅的批准设立,于 2002 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2018年获批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位硕士点。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专业特色已经日臻鲜明,从 2009 年广告学专业的教改立项被确立为省级教改项目,到2014年与“壹捌零”整合营销传播机构合作,获批辽宁省大学生文科实践教育基地项目——“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全媒体创意传播联合培养基地”,再到2018 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获,2021年获批多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连市多家广告企业成为签约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4年以来,全国性广告大赛屡创佳绩,学生作品获国家级等级奖50项以上,国家优秀奖168项,省级等级162项。这些赛事包括中国广告节长城奖、广告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广告学院奖、ONE SHOW创意竞赛。
广告学专业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掌握传播学、营销学、广告学等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具有把握行业发展动态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跨学科的融合能力,能在广告公司、新媒体公司、新闻媒介广告部门、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与创意和设计制作、营销策划、客户服务、活动执行等工作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广告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特色。
本专业发挥文学优势,在营销、策划、文案领域深入发展,确定了以“品牌营销”为引领的专业发展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执行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化广告营销策划专业人才。
与产业深度对接,借助产业及企业的平台优势资源,深入开展人才培养。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性的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教师积极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协同教育。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是整合新闻学、广告学等优势资源,秉承职业指向性、针对性和学术性高度统一的办学理念建立,与广告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广告专业借助这些资源实行“学业+实践”双导师的培养机制,培养高层次广告人才,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培养。
传播学、市场营销、品牌营销、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市场调查、新媒体广告、平面广告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广告效果研究、影视广告编导与制作、广告文案写作、广告摄影与摄像技术、中外广告史、广告法与职业道德等。
由三方面人员构成:一是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本专业教师,二是本校相关专业教师,三是聘请的业界兼职教师。师资队伍保证了教师的专业性,使教学能够与业界保持紧密的联系。本专业教师从文化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广告传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积极参与辽宁省及大连市的广告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近年来教师发表学术和教研论文50余篇,著作及教材共计10余部。
近五年来,本专业学生先后考取了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辽宁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他们选择的专业包括新闻传播学、广告设计、美术史、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学、法学等专业,毕业生分别还成功申请到美国南加州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RMIT)、韩国建国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学校继续深造。
毕业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专业能力符合市场的需求,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进入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媒体等知名企业单位工作,其中优秀公司包括阿里巴巴、华为、小米、新浪、伊利、360、小红书、新希望、碧桂园、保利集团等,还有的成为策划、文案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能手,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自主创业方面也有成功典范,凭借专业知识,成为有影响力的博主,粉丝数量百万级,在新媒体领域深耕并且创办公司,毕业一年公司规模10人以上并持续发展。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2022年统招计划表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2022年统招计划表(续表)
1. 2022年招生的各专业均依据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执行。
2. 各专业招生计划最后以各省(市、区)招生办公室公布的计划为准。
3. 全校内蒙古计划中“蒙授”对等交换计划7个,其中文史类:汉语言文学(师范)4个。
4. 全校2022年辽宁省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招生计划39个,其中历史类:汉语言文学(师范)4个。
2021年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统招录取分数统计表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2021年在“3+1+2”模式的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录取分数统计表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2021年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录取分数统计表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2021年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录取分数统计表(续表1)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2021年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录取分数统计表(续表2)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入口2021年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录取分数统计表(续表3)